單本 累積9,553點擊次數
拯救2.29棵樹
減少106.99kg碳排放
農曆六月二十四日,由大溪社頭熱熱鬧鬧呈現在我們眼 前的綿延隊伍,有如一條橫跨日治、光復、當代的蜿蜒長河, 刻下地方歲月的痕跡。與臺灣許多地區逐漸發展出職業陣頭 的形式不同,大溪社頭仍保留著庄頭弟子為了替神明辦個盛 大生日而「相揪鬥鬧熱」的精神,由在地居民邀集家族、友 鄰、同事一同參與。對大溪人來說,社頭不單是為遶境儀式 而成立的民俗性團體,這些吹奏樂器時漲紅的臉頰、舞龍弄 獅時汗濕的衣衫、由老社員手把手教導的技藝傳承,都是信 仰力量的展現,是社群凝聚,更是生活本身,行過百年,最 終成為一種獨一無二的慶典風景。
隨著社頭參與越趨熱烈,遶境規模也一年比一年盛大, 以壓陣隊伍同人社來說,以前約傍晚五六點回到社館,剛好 一起吃平安宴,但現在結束時往往已近午夜、甚至跨日,晚 餐成了早餐,心情卻一樣的虔敬滿足。而在這許許多多參與 者中,不少人是從小就跟著長輩兄姊一起舉旗抬轎,長大後 自然而然留在社頭裡,成為傳續文化的一員。或許也是因為 有著這樣的特質與共性,讓大溪的社頭文化得以根植於常民 生活中,走過許多風雨時刻,持續的成長茁壯。
翻開《一本大溪》遶特輯,讓我們了解大溪社頭凝聚信仰與生活吧。
- ㄧ個故事|遶境百年-大溪社頭凝聚信仰與生活
- ㄧ種生活|社頭的一日-農曆六月遶境前
- ㄧ份地圖|大溪社頭遶境文化地圖-遶境 X 路線 X 鬥鬧熱
- ㄧ座博物館|拾起文化光點-文藝季展演老城好時光